賈躍亭投過的“充電樁一哥”,IPO了
2025-10-10 16:31 賈躍亭

賈躍亭投過的“充電樁一哥”,IPO了23

來源:融中財經(ID:thecapital)?作者:馮曉亭 編輯:吾人

又有行業龍頭推開港交所的大門。

10月10日,來自上海楊浦區的摯達科技(02650.HK)正式在港交所掛牌,公司上市首日較定價66.92港元高開183.92%報190港元/股,總市值113億港元。

在前一日,一場驚艷的認購熱潮便為摯達科技上市進行了預熱。10月9日消息,摯達科技IPO公開發售階段錄得逾5000倍超額認購,凍結資金約2500億港元,創下2025年港股新能源領域新股認購倍數新高。這家從高校實驗室走出的“隱形冠軍”,終以龍頭姿態站上國際資本舞臺。

摯達科技的根脈深植于產學研土壤。2010年,它脫胎于上海楊浦區同濟大學新能源汽車實驗室的科研項目,最初只是一個圍繞“充電”展開的技術探索。

十余年間,團隊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全球競爭力,不僅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更已逐漸成為名副其實的“充電樁一哥”。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于往績記錄期間家用電動汽車充電樁的銷量及銷售額計,摯達科技在中國排名第一。

自成立以來,摯達科技也完成了多輪融資,吸引了包括比亞迪、中鼎股份、上海中電投、創啟開盈及宣城基金等知名企業和機構,其中中鼎股份和比亞迪分別持股7.67%及3.52%。技術沉淀與市場驗證的雙重加持,讓摯達科技成為了家庭綠色能源賽道的頭部玩家。

能打動資本市場的,是摯達科技“從單一產品到生態布局”的硬實力。公司以“充電”為入口,聚合產品、服務、數字化、制造及品牌五大核心競爭力,構建起交流樁、直流樁、綠色數字能源解決方案和自動充電機器人四大產品線。其業務不僅覆蓋家庭場景,更向能源企業提供數字化賦能,全球化布局已延伸至多個市場。當前,摯達科技正推進“全球化、數字化、智能化”的2.0戰略,目標是將“充電”這個新能源鏈條的關鍵節點,打造成連接家庭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樞紐。

此次IPO的超5000倍超額認購,本質是市場對家庭綠色能源賽道的看好,更是對摯達科技技術壁壘的認可。從高校實驗室到港交所,這家企業的成長軌跡,既是中國新能源產業鏈向消費端延伸的縮影,也印證了“小切口撬動大市場”的創新邏輯。

當摯達科技的上市鐘聲在港交所敲響,它不僅為自身叩開了資本市場的廣闊天地,更以一家科技企業的成長軌跡,生動印證著上海老工業區楊浦區從“工業銹帶”向“創新雨林”的精彩蝶變。

來自沙縣的學霸,拿下一個IPO

摯達科技叩開資本市場大門的同時,也將一位從福建沙縣走出的創業者推到了聚光燈下。

招股書顯示,摯達科技創始人黃志明直接持股27.99%,員工激勵平臺同篤商貿、同篤智能、同篤科技分別持股15.4%、4.03%和0.28%,黃志明及其控制的該等實體組成公司控股股東集團,合計持股47.7%。

故事要從1993年夏天說起,高考放榜那日,畢業于沙縣一中的黃志明的名字出現在福建沙縣的理科榜首。同年九月,沙縣理科狀元黃志明背著簡單的行囊北上,入讀了同濟大學汽車工程系。多年前這一選擇,也悄然埋下了黃志明將與汽車產業終身綁定的伏筆。

1998年,黃志明拿下了同濟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士學位,同年以優異成績進入上海大眾汽車發動機廠工作,從生產車間技術員起步。彼時的上海大眾,正逢德國大眾集團全球推廣過程質量控制體系(VDA),黃志明被選中參與發動機廠技術攻關。他帶領密封試驗小組攻堅一年,破格晉升技術總監。

此后十年,黃志明在上海大眾的履歷愈發耀眼。2004年,德國大眾和上汽集團計劃成立上海大眾動力總成有限公司,生產當時德國大眾全球最先進的渦輪增壓直噴式發動機(TSI)。黃志明被上海大眾發動機廠廠長挑選成為新公司的籌建組成員。在上海大眾動力總成有限公司任職期間,黃志明與新公司同時成長,擔任了規劃部和物流部兩大部門總監,在TSI的生產一線積累著對汽車產業鏈的深度認知。

黃志明在大眾汽車一直干到2010年,即創辦摯達科技的那年。

時間回到2010年,彼時的中國正迎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輪高潮,“彎道超車”理念被提出,即在傳統汽車無法超越的情況下,快速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大眾汽車工作十余年的黃志明了然身臨大勢,彼時的黃志明渴望突破自己瓶頸,也突破整個傳統汽車行業的瓶頸。于是,36歲的黃志明決定跳出舒適圈,選擇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創業之路。

為了更好地創業,黃志明通過參與贛州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大連綠色城區規劃、福建整車廠改造等項目,在咨詢與系統開發中逐漸理清技術落地的脈絡。2010年11月,摯達科技在上海成立。

如今回過頭看,摯達科技在成立之初的業務有些“跨界”,不過是為政府做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為國外車企開發車聯網系統、為電力公司設計智能電網方案。但這些看似與“充電樁”無關的積累,實則為后來打通家庭充電場景埋下關鍵伏筆——對產業生態的理解、對用戶需求的洞察,都在這期間的項目中沉淀。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2013年底。這一年啟動中國市場布局的特斯拉在中國四處尋找充電服務合作伙伴,而摯達科技憑借前期積累的技術方案與系統開發能力,成為其首批“私人充電服務專業提供商”。

這次合作不僅驗證了摯達在充電領域的技術實力,更讓其摸到了家庭充電市場的真實需求。此后十年,摯達沿著“技術打底、模式創新”的路徑狂奔,自主研發物聯網智能硬件,搭建網聯平臺,構建充電服務體系?,F在的摯達科技以向汽車制造商及用戶提供智慧家用電動汽車充電樁為切入點,開發了由產品、服務及數字化平臺構成的「三位一體」電動汽車家庭充電解決方案。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于往績記錄期間家用電動汽車充電樁的銷量及銷售額計,摯達科技在中國排名第一。于往績記錄期間,按家用電動汽車充電樁銷量計,摯達科技的中國市場份額達13.6%,全球市場份額達到9.0%。按中國家用電動汽車充電樁銷售額計,摯達科技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約為6.6%。按2024年全球家用電動汽車充電樁銷售額計,摯達科技的市場份額約為3.9%。

眼下,在當前汽車行業已有二十多年豐富經驗的黃志明,迎來了人生中首個IPO里程碑。這位來自福建沙縣的學霸,顯然并不滿足于僅成為“充電樁一哥”。未來,在他的引領下,摯達科技能夠實現怎樣的發展,已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斬獲多輪融資,賈躍亭也曾是其股東

在摯達科技這家全球家用充電樁龍頭的背后,不僅站著技術出身的創始人黃志明,更藏著一個曾星光熠熠的股東陣營——從早期押注新能源汽車賽道的樂視汽車,到多輪加碼的機構和產業投資者,構成了摯達科技成長史的重要注腳。

摯達科技的故事雖始于2010年,但一直到2015年才啟動首輪融資。

這一年,樂視汽車(北京)有限公司(時名法樂第(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1500萬元注資,成為摯達科技其早期的重要股東。樂視的入股,不僅是財務投資,更暗含生態協同的期待。畢竟,賈老板自2014年12月9日首曝樂視SEE計劃以來,為造車夢已經投入了太多。除了投資摯達科技外,還密集投資了零派樂享、易到等一批汽車產業上下游企業。其中,摯達科技的家庭充電解決方案,恰好能補上樂視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生態的一環。

然而,隨著樂視系資金鏈危機爆發,賈老板的造車夢戛然而止。2019年6月,樂視汽車以約1735萬元的對價,將持有的8.0625%股權全部轉讓給摯達科技員工激勵平臺同篤智能,徹底退出摯達科技股東行列。

這筆投資的退出,雖未讓賈躍亭從中獲得超額回報,但作為摯達科技首輪融資投資者之一,于后者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并且在2015年啟動首輪融資后,摯達科技往后多年間繼續斬獲多輪融資,身后站著比亞迪、中鼎股份、上海中電投、創啟開盈及宣城基金等一眾實力雄厚的知名企業與投資機構。

不過,盡管頭頂“全球家用充電樁銷量第一”的光環,摯達科技的財務數據卻透露著行業早期的艱辛。

自2010年運營以來,公司連續虧損。數據顯示,公司在2022年凈虧損2514.7萬元,2023年擴至5811.6萬元,2024年更虧損2.36億元。截至2025年3月,單季虧損仍達1708萬元。

虧損的主因,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成長軌跡深度綁定。2020年前,中國電動車滲透率僅6.2%,市場規模小、車企議價能力強,摯達科技雖綁定了多家頭部車企,卻因訂單量不足、成本高企陷入“增收不增利”。2021年后行業雖加速爆發,但2023年中起的產能過剩與價格戰,又將壓力傳導至上游——電動車平均售價從2023年的18.4萬元跌至2024年的17.1萬元,車企將成本壓力轉嫁給充電樁供應商,導致摯達向車企銷售的充電樁均價從2022年的711.6元降至2024年的697.9元,服務均價更暴跌29.4%。

另一重壓力來自成本攀升。為維持市場份額,摯達不得不加大研發投入、拓展零售與海外市場,同時團隊擴張推高管理費用。

這些投入雖短期拉低利潤,卻為長期競爭力埋下伏筆——比如2024年推出的充電機器人,毛利率超50%,2025年一季度收入已達190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17%;EMS解決方案雖未產生收入,但全球預測毛利率約30%,被視為未來盈利的關鍵引擎。

面對虧損,摯達科技的破局之道是“技術+生態”雙輪驅動。其業務模式早已超越單一充電樁銷售,而是構建起“產品+服務+數字化平臺”的閉環。

產品端,除了累計出貨130萬臺的家用充電樁,高毛利的充電機器人與EMS解決方案正成為新增長極;服務端,覆蓋360個城市的安裝售后網絡,不僅支撐硬件銷售,更通過數字化平臺優化效率;數字化平臺端,為連接摯達科技的產品和服務作為整體能源管理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摯達科技已構建一個數字化平臺。摯達科技的平臺實現了安裝及售后網絡的管理數字化,支持摯達科技的共享充電服務。

圖/電動汽車充電機器人,來源/招股書

未來,隨著電動車滲透率提升、家庭充電需求爆發,以及高毛利產品的規模化落地,摯達科技這家曾“燒錢鋪路”的企業,將以虧損換空間、以投入換壁壘,等待著在家庭綠色能源管理的藍海中,迎來屬于自己的盈利潮。

來自上海楊浦

當摯達科技的上市鐘聲在港交所敲響,它不僅為自身叩開了資本市場的廣闊天地,更以一家科技企業的成長軌跡,生動印證著上海老工業區楊浦區科技創新的精彩蝶變。

扎根楊浦的摯達科技,其成長軌跡始終與這片土地的滋養密不可分。

回溯至2014年,當特斯拉首次向中國車主交付Model S、民用新能源汽車尚屬新鮮事物時,楊浦區便以敏銳的判斷力,堅定支持摯達科技投身新能源充電樁研發生產,并在大創智園區內特意辟出專屬車位,為其技術成果提供展示空間。即便時隔多年,摯達科技的管理層談及此事仍難掩感慨,“這在當時絕對是前瞻甚至大膽的舉措?!?/p>

曾幾何時,楊浦區是上海傳統工業的縮影——紡織廠的轟鳴、機械廠的鋼花、舊廠房的斑駁,構成了這片土地的記憶底色。但近年來,這座承載著百年工業基因的區域,正以“創新驅動”破局。

楊浦的底氣,始自對高校資源的深度挖掘。

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設楊浦知識創新區的重大決策。依托高校創新策源優勢,“斯坦福—硅谷”模式落地演化為“復旦/同濟—楊浦”模式,楊浦區也從“工業楊浦”轉向“知識楊浦”,再邁向“創新楊浦”。

此后,曾經的老工業區開始蛻變,黃興路上的燈泡廠轉型為羅曼照明,中國紡織機械廠變身長陽創谷,圍繞復旦、同濟等高校打造的“大創智”“大創谷”功能區,逐漸成為科技企業的孵化溫床,引進了IBM、嗶哩嗶哩等知名企業,又培育了優刻得、聲網等行業翹楚。

而依托區域內同濟、復旦等高校的智力資源,楊浦又率先探索“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模式,將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動能;通過出臺專項扶持政策、搭建科創服務平臺、優化營商環境,吸引了一批高成長性科技企業扎根生長。

如今的楊浦,已從“工業大區”變身“科創強區”,培育出人工智能、綠色能源、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的集群,成為上海乃至長三角的創新策源地之一。

創新的持續,需要資本與政策的雙重滋養。

2024年4月,楊浦區獲準成為上海首批股權投資集聚區。區科經委制定《楊浦區股權投資集聚區建設方案》,積極打造“南北呼應、錯位發展”的科技金融集聚區及高校金融創新區,充分運用股權投資集聚區基金設立的綠色通道,建立高效專業的股權投資機構服務機制,全力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與優質服務。

作為上海首批股權投資集聚區,楊浦正積極推動科技金融賦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發展,制定發布了關于促進科創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構建“金融—科技—產業”相融合的創新生態。

為充分發揮國資基金作用,提高市場化運作效率,楊浦區通過“母基金+參股+直投”方式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相關政策中提及,發揮政府引導基金對社會資本的引導帶動作用帶動,鼓勵國有資本聯動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原始創新、成果轉化與“高精尖”產業培育項目,加快構建“資助—種子—天使—創投—產投—并購”的全生命周期資本支持服務體系。

其中,楊浦創投作為科創集團旗下科技金融服務投融資平臺,圍繞科創集團“大創智”“大創谷”兩大功能區,10多家高??萍紙@區的載體和產業集群,以母基金投資運營為主,通過招投聯動,強化產業招商,助推園區開發轉型升級,激發區域經濟創新活力,為楊浦建設“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提供有力支撐。

當企業走向成熟,楊浦又搭起對接國際資本市場的橋梁。在今年8月的“楊浦-港交所上市輔導交流會”上,港交所專家詳解“18A”“18C”及“科企專線”規則,上??苿撱y行、技術交易所等機構現場解決股改、估值難題。并表示未來,楊浦將繼續攜手金融機構,推動更多企業對接各類資本市場,實現自身發展再提升,為楊“數”浦新質秀帶創新區建設提供金融支撐。

如我們所見,傳統工業區通過激活創新動能、厚植產業生態,正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成為孕育科技龍頭、引領產業升級的沃土。

在摯達科技之后,同樣來自楊浦區的商米科技也繼續著港交所IPO進程。未來,楊浦區勢必將跑出更多獨角獸和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