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奢侈品市場好像真的“冷”下來了。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曾經柜臺前排長隊的場景越來越難看到了,周圍背全新大牌包的人也在變少。
有報告顯示,今年不少奢侈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都出現了下滑,部分大牌的跌幅甚至超過15%,一些傳統豪門的經典款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搶都搶不到”。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折扣渠道的銷量卻不降反升,尤其是那些有正品保障、價格更友好的特賣渠道,正迎來一波新的消費熱潮。像去逛奧特萊斯、線上特賣平臺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更在意“值不值”“省不省”。
這背后其實是年輕人消費心態的轉變,這屆年輕人似乎不再盲目為“大Logo”和品牌溢價買單,逐漸更看重物品的實用性、搭配性和真實價值。
“不是買不起,而是不想買貴了”成了一批年輕消費者的默契。他們愿意花時間比價、研究材質、關注售后,甚至學會了趁著反季、店慶、平臺大促的時候精準“撿漏”。
正是這種消費心理的轉變,促使著品牌方們調整策略。市面上,越來越多的一二線品牌主動擁抱奧萊和電商特賣渠道,把一些經典款、長青款以更親民的價格觸達更多消費者。
比如大眾熟悉的COACH、MK、Burberry等,就常常以原價2、3折出現在唯品會這類折扣平臺上。很多年輕人發現,不用咬牙吃土,也能買到品質不錯、設計依然在線的輕奢或奢侈品牌單品。
因為平臺長期與品牌直接合作,既維持了較低的價格同時,又保持正品的品質。不少消費者反饋,一些經典款手袋、太陽鏡、飾品等,甚至能以不到專柜價三分之一的價格入手,大大降低了錢包負擔。
說到底,年輕人不是不愿意消費,而是更會消費了。他們把“值不值”看作第一準則,拒絕為高溢價買單,轉而為真實的需求和體驗花錢。
奢侈品市場的“降溫”也從來不代表品質生活的退場,相反它映襯出這群年輕人更加清醒、理性、務實的生活態度:要買好的,買對的,要品質,但也要聰明。



